山西省人民政府网|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信息网|读秀学术搜索  
首 页 单位概况 新闻中心 台站专栏 地震科技 党建工作 在线服务 地震目录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通告 > 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7-01-0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等确定的科普工作目标任务,切实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现就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紧密围绕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加大各级地震部门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健全政府社会合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在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力上综合施策,在全面提升防震减科普教育覆盖面和实效性上精准发力,促进防震减灾传统科普创新与科普信息化相结合、常态科普与应急期科普相结合、科普成果转化与科普产业发展相结合、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与繁荣防震减灾先进文化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发展和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全面提高国家防震减灾软实力。
  二、工作理念
  (一)依法科普。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按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工作部署,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二)创新科普。坚持创新理念、创新发展,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大幅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的呈现效果和传播水平,扩大防震减灾科普的参与面和受益面,增强防震减灾科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手段、评估体系等的全方位创新。
  (三)协同科普。坚持防震减灾科普协力、协同发展,各级地震部门要主动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文化、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广泛动员学校、企业、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形成政府社会合力推进防震减灾“大科普”局面。
  (四)全面科普。坚持全面发展、均等发展、普惠发展。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传播体系,针对城市农村、民族区域等公众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通过创新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和传播方式,实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均等覆盖,防震减灾科普成果全民共享。
  (五)精准科普。进一步强化地震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研发制作适应不同受众群体和符合不同媒体传播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在地震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场所重点开展针对性的科普宣传。逐步使公众理性认知地震灾害,认识到震前防御对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重要意义。
  三、主要任务
  着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和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一)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六进”,实现全民防震减灾科普全覆盖。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进机关”活动,着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防震减灾科学意识与决策水平;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进学校”活动,着力提升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的地震应急避险意识、技能和防震减灾学习实践能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着力提升企业员工、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农牧民等群体的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和地震自防、自救、互救及抢险救灾能力。到2020年,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10%,各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率达到100%。
  (二)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强对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指导,充分发挥地震科普馆、地震博物馆、抗震纪念馆、地震遗址遗迹、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地震科研院所、地震台站等科普教育和传播作用,加强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馆建设。充分发挥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企业、城市)建设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科普作用。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场所、科技场馆、博物馆、农村科普基地等增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引导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设施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功能。加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等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与防震减灾科普相融合。到2020年,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不少于200所,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不少于5000所;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不少于150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不少于500个。
  (三)大力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信息化。建设‘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的应用。注重将中国地震科普网和各级地震部门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官方微信及《国家防震减灾》、《防灾博览》、《城市与减灾》、《国际地震动态》等打造成权威性强、影响力大的防震减灾科普平台。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实用等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和网络科普大超市,参与科普中国服务云、科普中国乡村e站、社区e站等建设,开发运行防震减灾科普系列APP,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精准推送服务的品质和水平。建立完善网络防震减灾科普内容的科学性把关和传播舆情的实时监测,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的信息汇聚、精准推送和应用服务。
  (四)大力支持防震减灾科普创作及展教品制作领域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繁荣先进防震减灾文化。鼓励和支持优秀防震减灾科普原创作品,推进防震减灾优秀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研人员、青少年和群众性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创作和科普文艺作品创作,形成适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青少年和儿童、社区居民、农牧民等不同群体需求,满足科学防震、科学避震、科学减灾要求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作品。健全防震减灾科普产业市场化机制,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加大对重点防震减灾科普企业产品的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国际一流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五)创新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方式,促进常态科普与重点时段科普相结合。紧密结合每年的国家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重点时段,做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每年重要时段,各省大型应急演练活动不少于1次,省以下地区不少于2次。充分利用“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院士专家科普巡讲”、“科技列车行”、“科学使者校园行”等平台,推进常态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渠道,围绕社会公众防震减灾关切,解疑释惑,每年各省在省级主要媒体播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节目不少于1次。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每年各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大型讲座不少于1场,省以下地区不少于2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具备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咨询平台,提高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储备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科普资源,实现地震应急科普资源全国共享。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各族群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地震应急期地震科普工作,增强地震灾区公众防范余震及次生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六)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局面。以公众防震减灾科普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科普展教品、科普图书出版、科普影视、科普动漫、科普玩具、科普游戏、科普旅游等防震减灾科普产业的发展。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企业,鼓励多渠道创作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普品牌。开展科普产业试点示范工作。探索科普产业化发展的新机制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防震减灾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一批科普动漫、科普影视、科普出版、科普会展、科普创意等防震减灾科普产业试点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七)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地震系统内外科技人员、老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等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每年对防震减灾科普志愿者培训不少1次,充分发挥各级地震部门科普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形成高水平的防震减灾科普创作队伍、科普展教品研发队伍、科普教育管理运行队伍、科普宣讲队伍等,引领和保障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地震系统防震减灾科普从业人员、新闻媒体科普宣传采编人员、大众传媒科普人员、中小学校科普教师、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讲解人员和防震减灾科普志愿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科普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逐步树立防震减灾科普服务社会公众意识,逐步将科普工作纳入防震减灾业务与科研工作考核范畴。打造防震减灾科普智库,汇集地震系统内外高端科普人才,集成科普工作者专业智慧,充分发挥好智库在防震减灾科普战略研究、重大选题、组织策划、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地震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列入重要议程,纳入法治管理,纳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争取本级党委、政府支持,将防震减灾科普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年度公共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扶持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科普场馆的建设和维护,扶持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健全防震减灾科普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切实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充分发挥科普宣传的作用。
  (二)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各省(区、市)地震局和直属事业单位,都应明确负责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激励考核制度。建立以公众满意度为核心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评价体系,将科普纳入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励,对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中涌现的优秀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健全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宣传人员的激励机制,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等环节设立科普考核要素。
  (三)创新管理,强化监督。建立健全依法履责、多元共治、合力推进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地震部门指导防震减灾科普创新发展的工作力度。完善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调查体系,定期开展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调查和统计工作,客观反映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监测评估提供依据。创新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评估方法,适时开展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第三方评估。
  
  中国地震局
  2016年12月8日

【打印】 【关闭】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365备用网址安全化
维护单位:365备用网址安全化宣教中心 晋ICP备:08002754 号